认识的辩证过程
本章要求学生理解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并了解人之所以能通过认识的辩证运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在于人的意识活动中含有加工各种观念材料的复杂的机制,这些复杂的机制也是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主体能动性的具体表现方式,最终达到使学生深入理解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自觉驾驭认识过程的目的。
第一节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知觉的, 有知觉的] 理性的, 合理的, 推理的]}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把客观事物转化为主观观念的第一步,它以直接性为特点,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心理反映形式揭示事物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外部联系。
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它是感性认识从而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表象是感性认识高级形式,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借助于抽象的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以间接性、抽象性为特点,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基本形式。
概念是理性认识最基本的形式,它是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内在本质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判断是概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的个别和特殊的东西的丰富性的展开。
推理是人的思维对外部世界的理性把握,它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的统一。
感性认识的理性渗透具体表现在:
1、主体理性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知活动的方向。
2、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或水平。
3、感性认识的结果必须借助于理性形式来描述,感性经验只有通过理论解释才能成为人类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
人的理性认识也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因素,具体表现在:1、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它将感性认识的丰富内容包摄于自身。2、理性认识总以一定的语言、符号作为其物质手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唯理论
认识论的一派。与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泉源的经验论相反,唯理论认为理性是真正知识的唯一泉源。唯理论最著名的代表是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他们为反对封建主义的宗教信条的世界观、确立理性及其权利而进行了斗争。
笛卡尔是唯理论的奠基者。他论证了理性的万能,认为真理的标准是理性。唯理论者认为数学是科学的理想,在他们看来,似乎这一种不依赖经验的“纯”科学。笛卡尔认为:正如数学家用智力解决数学问题一样,哲学家也只有用智力才能领悟真理。
据唯理论者看来,感性材料是骗人的东西,我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理解存在物。在我们的心灵中似乎有一种现成的天赋概念。
经验论
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泉源的哲学学说。有唯心的经验论,也有唯物的经验论。唯心的经验论(贝克莱、休谟、马赫、阿芬那留斯等等)把经验限定为感觉或表象的总和,否认物质自然界是经验的基础。唯物的经验论(培根、霍布斯、洛克、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自然界是感性经验的基础。
三、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信息、选择、建构
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的过程,自始自终贯穿着对客体信息进行有组织的加工、改造和整合的过程,人是通过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建构等机制,来实现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的,因此,把信息以及选择、建构的概念引入认识论是十分必要的。
信息是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通过相互联系而实现和保留的某一事物形态、结构、属性和含义的表征。选择是反映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性,选择性就是反映者由其自身的需要、结构、特性以及客观条件所决定,只反映被反映者的某些特性,而不反映它的其余的特性,建构一般有两方面的含义:从认识发生学的角度看,它指的是人的认识结构的建立或构造的过程,从认识过程的角度看,它指的是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建构或重构的过程,这二者是密切相关的,它们都同认识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机制有关。
感性具体、抽象规定、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是思维逻辑行程的起点。它指感官能直接感觉和知觉到的具体,抽象规定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的中间环节,它指的是思维经过对感性具体的分析所抽取出来的一个个单一的规定性,它是客观对象众多方面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思维具体是思维逻辑行程的终点,也就是在抽象规定基础上通过思维在大脑中复制出的理性的具体。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相关推荐
2020年4月浙江自考《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流浪汉小说
05-26浙江自考2020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陈白尘
04-082020年8月浙江自考《公共关系学》知识点:临时公众、周期公众和稳定公众
08-03浙江自考2020年4月《美学》知识点-审美情感在审美想象中作用
05-09浙江自考2020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文革”文学概述
04-102020年4月浙江自考《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复调小说
06-15浙江自考2020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杨沫
04-092020年4月浙江自考《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托尔斯泰主义
06-12浙江自考2020年4月《美学》知识点-中国美育思想简述
04-26浙江自考2020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十七年”的诗歌、散文
04-10浙江自考网便捷服务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