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
1912年2月和4月,蔡元培先后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和《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两文,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制定教育宗旨的新主张。文章批判了清末的五项教育宗旨,首次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1912年7月,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以蔡元培的上述思想为基本依据,讨论通过了民国的新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同年9月,教育部正式予以公布。
这一宗旨是对清末教育宗旨的革命性变革,其中最突出之点是废除了“忠君”、“尊孔”这一封建教育的核心:它赋予德育以“自由、平等、亲爱”[2]的资产阶级观念,且首次把美育列入其中。这些都具有开创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教育观开始正式登上我国教育思想的舞台。它规定了德育为首,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和美感教育为辅的顺序,初步体现了资产阶级教育关于人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它的实施不但推动了民国初年普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为我国以后制定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提供了理论框架。
二、北洋政府的教育宗旨
1915年1月袁世凯以大总统名义《颁定教育要旨》,宣布教育宗旨在于“使中华民族为大仁、大智、大勇之国民,则必于忠孝节义植其基,于智识技能求其阀”;并效法清末政府将其概括为爱国、尚武、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七项[3],取代了民初颁行的“四育并举’的教育宗旨。同年2月袁世凯又在《特定教育纲要》中公开指责:“教育部前颁教育宗旨,注重道德、实利、军国民、美感各教育,惟未标明实用主义”;并模仿清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纲领,提出“以道德实利尚武教育为体,以实用主义为用”,把“七项教育宗旨”简约为“注重道德实利、尚武,并运之以实用”[4]。这个宗旨完全是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教育宗旨的翻版,抽掉了民初教育宗旨中自由、民主、平等等内容,产生了极坏影响,是历史的倒退。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宗旨,经历了以“党化教育”到“三民主义教育”的转变。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广东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为适应国民革命的需要,以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和新三民主义为指导,提出了“党化教育”的口号。1926年7月,教育行政委员会在贵阳召开了中央教育行政大会,通过决议案要求公私立学校师生须集体加入国民党,以推行党化教育。当时提出党化教育,对抵制北洋政府的复古教育,尤其是配合北伐、加快革命进程,是有进步意义的。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同年5月蒋介石在南京“五四运动纪念大会”上号召实行党化教育,并授意各省成立“党化教育委员会’,拟定“党化教育大纲”,规定“使学生受本党之指挥而指挥民众”,以三民主义感化“误入歧途之青年”。同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颁行《学校施行党化教育办法草案》,指出:“所谓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把教育变成革命化和民众化。换句话说,我们的教育方针要建筑在国民党的根本之上。”[5]从此,党化教育方针开始在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强制实行。这一方针从本质上规定了教育只能服从和服务地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实质是把全体国民的教育演变为一党的教育,强化国民党对学校的专制统治。
党化教育方针引起了若干进步人士的抨击;国民党内部也有人认为“党化”二字含义空泛,以至解释不一。因此国民政府决定不再提党化教育方针,而代之以三民主义教育宗旨。1929年4月26日国民政府通令公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6]5月6日,教育部令各大学区、各省市教育厅(局)、直辖大学遵照施行。
1931年9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5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7],又分别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社会教育、蒙藏教育、华侨教育、派遣留学生等8个方面,规定了具体的“目标”和“实施纲要”(含课程、训育、设备3个细目)。例如,《原则》规定:初等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整个的身心,融育于三民主义教育中”,并“具有适合于实际生活之初步的知能”;中等教育的目标应“确定青年三民主义信仰,并”切实陶冶其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国民道德”,“养成其从事职业所必具之知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切实理解三民主义的真谛,并具有实用科学的知能,俾克实现三民主义之使命”。[8]这就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强化三民主义教育提供了规范。
由于蒋介石实行一党独裁专制统治,尽管国民政府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和实施方针及其原则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形式上是一致的,但其实质是“党化教育”的代名词,是蒋介石“以党治国”思想在教育上的表现。
[1]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22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2]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载陈学河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32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248~25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4]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258~25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5] 《教育杂志》,第19卷,第8号。
[6] 《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甲编,8页。
[7] 《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甲编,16-17页。
[8] 《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甲编,17~22页。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相关推荐
2020年4月浙江自考《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流浪汉小说
05-26浙江自考2020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陈白尘
04-082020年8月浙江自考《公共关系学》知识点:临时公众、周期公众和稳定公众
08-03浙江自考2020年4月《美学》知识点-审美情感在审美想象中作用
05-09浙江自考2020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文革”文学概述
04-102020年4月浙江自考《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复调小说
06-15浙江自考2020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杨沫
04-092020年4月浙江自考《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托尔斯泰主义
06-12浙江自考2020年4月《美学》知识点-中国美育思想简述
04-26浙江自考2020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十七年”的诗歌、散文
04-10浙江自考网便捷服务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